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29种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其中,在北京师范大学首次布点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引发关注。
为什么要在师范院校开设“理工***”专业?
2024年,国内几所头部高校纷纷将人工智能(AI)引入课堂:清华大学开展100门“AI赋能教学试点课程”;浙江大学出版AI教材,研制AI实训平台,打造万门AI赋能课;复旦大学首批开设100门AI大课,创设23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制定AI+教育教学行动规划,推出一系列AI+专业和AI+的课程。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已有537所普通高等学校获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北师大是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15所入选的重点院校之一,今年3月推出“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4月“官宣”新增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着力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很显然,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智能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与教育管理体系。
近期举行的AI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在城市地区,已有20.5%的未成年人开始通过智能设备接触AI产品,其中包括智能手机、iPad、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以及各类AI学习终端,如天猫精灵、小度、小爱等。此外,有19%的未成年人表示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而42%的未成年人对AI表现出浓厚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智能设备的未成年人中,10岁以前开始使用AI的比例已经达到28.2%。”
今年,《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预计2030年在中小学中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这也意味着,将来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从教师的发展到实践平台,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创新重塑。新增设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无疑为转型阶段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资源保障都打了一剂“强心针”,教育供给,正努力赶上时代浪潮。
加快培育数字人才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打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经营范围涉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企业超过53万家。同时,“教育+AI”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容,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2023年B端AI+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13亿元,并且在随后三年的增长预计保持超过20%的复合增长率。
高速扩张的市场需要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据测算,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人左右,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导体、大数据等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量激增。
学什么?多元场景、多维评价、多学科融合
从知名高校近期的频频动作,或许可以窥见新专业的研究方向。
没有固定上下课时间、每个同学的上课内容都不同、学习疑问能二十四小时即时响应……2024年秋季新学期,不少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选上了一门“神秘”课程。
这个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全AI守护课堂”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款名为“MAIC”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大模型多智能体技术重构教育场景,探索出AI(人工智能)服务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新型在线学习模式。“过去,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消耗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AI技术可以‘解放’老师,做立德树人、管控学生感受等高阶性工作。”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MAIC平台研发负责人于济凡表示。
关注教师和学生与多个AI智能体协同状态下数智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未来,探索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将成为主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学用结合”也是人工智能教育要重点发力的方面。“人工智能进入到基础教育领域,更应该注重技术支持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教育服务。”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说,“一般来说,普通中小学无法独立搭建、运行一个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基层教师更需要的也是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服务。”
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将采用多维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人工智能教育可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相统筹,将人工智能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课程及实践类课程融合实施,采用跨学科、大单元、项目式的课程实施模式。
多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文科生、理科生都可选修。图为南科大《人工智能与应用》课堂。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为文、理、艺、工的交叉融合、超学科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推动教育范式由“知识技能教育”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进一步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席卷各行各业,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将成为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基础。数字素养包括个人有效、负责任地参与复杂信息生态系统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同时涵盖人工智能使用的道德维度,包括数据隐私和安全、学术诚信以及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正确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深入了解其潜在风险和道德影响,从而避免对此类技术过度依赖。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