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进入世界舞台,AI再度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报刊、网络、专家、学者等纷纷以'冲刺'的速度发表前沿观点,让人不禁有'紧紧拥抱'的冲动。然而,作为教育人,我们不能被瞬息万变的科技迷惑双眼,更不能乱了方寸。AI来了,AI太好!但请冷静下来,思考三个关键问题:应用成本、教育边界和风险研判。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如何在AI时代保持清醒,把握教育的本质。
首先,应用成本意味着我们需要评估自身条件是否能够承担和使用这些高科技工具。AI技术虽然先进,但并非所有学校都能负担得起。我们需要考虑设备、培训、维护等多方面的投入,确保技术的引入不会成为学校的负担。
其次,教育边界关乎AI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否触及教育的底线。AI可以辅助教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警惕AI技术在教育中的过度使用,确保技术不会取代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培养。
***,风险研判要求我们保持足够的清醒,识别和防范AI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在技术赋能和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赋能路径方面,工具思维、应用为王和场景落地是关键。'工具思维'是格局,'应用为王'是导向,'场景落地'是关键。我们需要聚焦当下和未来,整合可用的场景和资源,实现教育的智慧化升级。
在具体应用中,AI可以首先解决学校的管理问题,例如实时分析校园能耗、课程排布、师生行为等,从而实现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导航'。此外,AI还可以解放教师,承担考勤、备课、分析等九大教学应用,拓展学校的资源与人力。教师应该主动拥抱新技术,成为'AI协作者',自建'教育智能体',实现'人机共生'和'人机融合'。
然而,AI技术如同双刃剑,在赋能教育的同时,也可能割裂人性与技术的平衡。我们需要警惕'信息依赖'滋长'惰性','训练弱化'培养'白痴',以及'情感迷失'走向'荒芜'。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替代人性,而是扩展生命的可能性。
未来教育的终极命题,或许正如《哪吒之魔童闹海》所传递的隐喻:技术可以是改造命运的'混天绫',但真正的'灵珠',永远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求索。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在AI时代保持清醒,守护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未来公民。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