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至21日,以“凝炼‘双新’成果,提质‘双新’课堂”为主题的“成都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成都七中)第46届教育研讨会”“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第21届教育研讨会”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举行。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余名教育工作者现场参会,数万名教育者通过线上平台参与学习交流。
20日,成都七中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的部分教育者代表,围绕“双新”实践的具体要求、近三年各学科组的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经验以及未来的新思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集中研讨。
会上,全国著名教育学者作了题为《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变革》的专家报告,他指出新课标意在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他强调要通过体系建设做好科学育人的“加减法”,并介绍了利用AI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此外,21日,成都七中林荫校区还举办了以“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化转型之路”为主题的数智化转型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暨***期全国县域中学书记、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研修班的中期汇报交流会。会上,成都七中重点分享了AI在教育领域的赋能实践,为与会教育代表们提供了新的数智化转型经验和启示。
成都七中在“双新”实践下的教育变革与突破
各学科组是如何围绕“双新”建立思考与实践的?
近年来,成都七中各学科组围绕“双新”建立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会上,各学科教师代表详细分享了他们在“双新”实践中的经验与成果。
以林荫校区物理组老师田博扬在题为“多元探索,守正创新”的报告为例,可以看出各学科组在“双新”理念下的实践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关注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其次是强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同时,还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此外,新课程还重视科学探究,为教学注入更多活力。
在情境创设中,田博扬介绍,林荫校区物理老师庞茜在高三复习课中,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六号的飞行过程,期间串联物理知识点,不仅配备了高考真题,还实现了系统复习。此外,庞茜还鼓励同学们在新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庞茜认为,即便是高三复习也不是只有应试,也是可以落实“双新”理念的。
而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的物理课堂上,科学探究正成为引领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
比如,在物理组老师吴立强的《电功率》课堂上,在理论讲解中,与传统讲解不同的是,他抛出了一个经典问题:“三个功率的表达式有何不同?”课堂上,吴立强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亲自动手探究。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分析,最终得出了答案。吴立强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电功率的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样,物理老师尹铎皓则在《传送带模型》的教学中,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他让学生给物块涂上墨水,在传送带上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物块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对传送带模型的规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
此外,尹铎皓还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实验,以应对传送带模型的诸多变形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科学探究和信息技术融合方面。成都七中物理老师薛超、宋佳音和刘滪颢则利用软件模拟和数字化传感器等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薛超老师的《动量能量综合探究》课则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拆解问题,最终制造出一架磁力炮。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方面,2023级备课组开展了物理实验研究大赛,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研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其中一些优秀的实验报告案例被选入了半期考试的试题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在题为《智能时代的学习与进化》的报告中就提到,教育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学校应将教育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都七中“双新”实践:教育创新路上的典范之作
其实,成都七中物理组在“双新”背景下的变革与突破,只是学校各学科在教学中落实“双新”的一个缩影。
12月2日至12月13日,成都七中第46届教育探讨会还展开了各学科分论坛活动,覆盖初高中13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心、体育、德育和技术。旨在通过学科教研活动,深入探讨“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核心学科将分初高中两个阶段进行,而其他学科则初高中合并进行,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比如,在学校语文组成果展示环节中,刘源老师详细介绍了语文组在各类赛课、研讨会、讲座及论文发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刘源表示,在“双新”实践中,语文组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尝试。
例如,在整本书阅读中,语文组开发了《乡土中国》导读大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批注圈画、文本细读、理解重要观点及用所学观点解读实际问题等步骤,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实,近年来,成都七中,作为全国“双新”教育师范学校,在新课程与新教材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教育界树立了典范。
20日的总结会上,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也在题为《建设“层类结合 因人导学”的课程体系》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成都七中“双新”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并阐释了成都七中“明价值、厚基础、重素养、宽选择、扬特长、瞄前沿、显特色”的课程理念以及三大类别不同层级的课程顶层设计。
据了解,成都七中的课程建设目标注重通过“层类结合,因人导学”的理念,实现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分层分类的教学策略,更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成都七中探索AI教育新路径,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
有了AI,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如何进行学校数智化管理?
作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成都七中,近年来在AI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1日,在数智化转型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上,成都七中副校长赵敏在题为《“AI赋能 智慧共生——AI在七中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回答了三个问题: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AI,在教育中如何融入AI以及AI如何助力教育提质增效。
赵敏介绍,学校通过两条创新路径,成功将AI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其中,成都七中积极探索运用通用大模型工具、成熟的智能平台及学校定制开发的智能平台,实现了以智助教。赵敏说,大模型不仅具备语言理解能力和信息生成能力,还能够充当教学助手、科研助手和个人管理助手,助力高效构思教学设计、生成特色教学资源、实现趣味课堂交互及精准教学评价。
比如,成都七中正常态化应用AI英语作文评价、英语听说训练等智能平台,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
而在AI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成都七中注重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一体化。学校不仅设计了涵盖AI基础、算法应用及工程实践的课程体系,还注重过程性评价,积极为师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提升师生的AI素养。
会上,成都七中物理组老师吴春晓就以《数智化赋能高中物理教学》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数智化技术如何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吴春晓详细介绍了数智化技术如何赋能高中物理教学的备课、上课及教研过程。吴春晓强调,尽管机器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但人类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规划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因此,数智化技术的引入是为了增强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非与其竞争。通过数智化工具,教师可以更高效地备课、上课,并优化教研流程,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其次,吴春晓介绍了成都七中正在推进的“精准教学”项目。该项目由七中联合网校自主设计研发,已开发出高效的题单系统,并经过16次正式使用尝试,识别率高达99%。该系统能够实现学生错题的个性化导出,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学习短板。
吴春晓还透露,未来该项目计划引入大模型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个性化水平。
会上,成都七中信息技术教师王钰茹老师则在《成都七中两校区人工智能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中,回顾了七中人工智能课程发展历程,展示了两校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图谱,生动讲述了七中人工智能教学的几次探索和转折,展示了现有成果,畅想了七中人工智能的教学规划。
此外,赵敏还介绍了,学校还在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升级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她说,目前学校实现了通过优化数据采集工作,接入AI教学模型,实现以数据为导向的高度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也将升级为4.0版本,接入语音大模型和物联网技术。
赵敏表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师生从“用经验、凭感觉”向“数据驱动、科学决策”转变,实现以数据为导向的高度智能化、个性化教学,还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新技术与行业发展处副处长蒋宇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专家报告中指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最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会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田爱丽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促进县域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数智化转型是一个关键的推动力;需要认识到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思维方式和领导力的转变,还需要在愿景规划、思维转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推进。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