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市连续三年在省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基础教育育人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截至目前,我市现有普通义务教育学校310所,在校生32万人,教职工2.3万人。其中,全市普通小学225所,在校生21.8万人,教职工1.2万人;普通初中8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0.1万人,教职工1.1万人。另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997人,教职工250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5%。
高位推动
坚持义务教育优先保障
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先后印发《日照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规划(2021—2030年)》《日照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日照市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方案》,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抓手,推进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能力持续提升,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对区县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内容,构建起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自2020年起,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调整到910元、1110元,成为全省较高的市之一。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20年的79.3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98.43亿元,增长24.09%。
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深化中小学集团办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共成立了65个紧密融合型、结对联盟型、复合协作型教育集团,覆盖215所学校或校区的19.5万名学生。在农村,以11个省市级试点镇为引领,实施强镇筑基行动,提升乡镇驻地学校办学水平。
改善硬件
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学校教室、宿舍等设施建设,配齐洗浴、饮水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2亿元,改造校舍面积10.0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面积24.91万平方米,购置设备18.78万件。
实施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2021年以来,全市开工建设中小学22所、幼儿园30所,开工面积49.7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2.7万个。持续推动日照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络改造升级,整体实现了万兆到区县,千兆到学校,百兆到课堂。投入637万元,建设日照教育云平台,为全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平台支撑。
强师兴教
激发教师队伍建设活力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积极构建“尊师、爱师、惠师、强师”教育人才工作体系,《中国教育报》以《日照为教师构筑‘幸福港湾’》为题报道了我市经验做法。
通过“市县对岗交流”“基层挂职研修”等项目,近两年分别选派79名、75名骨干教师通过上挂下派、对岗互派、对口帮扶、外出研修等形式进行岗位历练。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全市共交流轮岗校长(园长)教师1788名。
全市中小学新认定齐鲁名师名校长9名、日照名师名校长28名,26名教干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有2人分别获评2022年、2023年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0人进入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人选。
立德树人
全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市教育系统多措并举,亮点频现,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实现市、县、学校全覆盖;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形成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体系,经验做法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我市创新实施“科普进校园1+10+X”工程;实施强身健体行动,确保学生在校内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实施美育浸润行动,音乐和美术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心理健康教育列入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市创新“热线+”干预模式,打造“帮帮”品牌,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委办公厅《今日信息》和中央办公厅《每日汇报》刊发。
校内校外同步发力,抓实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校内开展深化作业改革专项行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校外累计压减学科类机构671家,压减率为95.9%。在全省率先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积分+等级”的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对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
突出公平
保障不同群体受教育权益
教育既应均衡发展,更要公平发展。我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科学划定招生片区,逐步扩大双学区、弹性学区覆盖面,实现零择校。
“一县一案”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依法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整、公平的义务教育。严格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21年以来全市共拨付各类奖助学金1.78亿元,惠及学生11.68万人次,全市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出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手册》,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实行“1+1”结对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171处,实现贫困村学校全覆盖。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10000元,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98处。保障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益,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机制,近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聚焦惠民
倾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面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达31.5万人,占比99.21%,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教育部发文推广了我市经验做法;对全市184处未建食堂学校实行集中配餐,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健康、营养。
推行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实现了群众入学“零证明、零跑腿、掌上办”。
此外,为全市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2998名、校医230名,全市学校保安配备、校园封闭化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均已达到100%……一系列教育惠民之举,让家长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婷婷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