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调研团队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晨光社区开展亲子心理团辅活动。 王嘉秣 摄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调研团队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晨光社区开展亲子心理团辅活动。 王嘉秣 摄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也提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并部署了相关重点工作,进一步为家校社协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
动态筛查:多维度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预防并化解中小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环节,而这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状态科学持续的动态评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发展性。调研发现,大部分出现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个案集中在青春期的早、中期阶段,他们很多生活在那些家庭结构、氛围或家庭教养方式有高危因素的家庭中。现有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体系可能更多测评的是具有明显障碍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较难检测出高危家庭的低心理韧性学生的潜在风险。因此,要准确把握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变化趋势,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多维度动态筛查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小学生心理韧性调研团队创新建立了“双维双向”筛查建档机制。“双维”,指的是“问题—韧性”双维度筛查,即在心理危机筛查工具中兼容了抑郁、焦虑等障碍性问题筛查维度和以心理韧性为代表的常态筛查维度。通过匹配分析划分出4种风险等级:高危脆弱型(危机型)、低危脆弱型(冲动型)、高危坚韧型(自强型)和低危坚韧型(稳定型),为更为科学系统地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关注、指导与干预奠定了基础。
“双向”,指通过“家庭—学校”两种渠道,对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信息进行收集与验证,系统地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社会调查,构建不同风险等级学生的生活环境画像,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更全面、准确地判断和评估学生心理状况,达到提升筛查准确率、降低危机发生率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进行整合,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调研团队构建了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共建共享机制,通过给家长、心理老师、班主任、社区志愿者等不同相关人员授予权限,定期向平台汇聚学生成长信息,进行心理档案的动态更新,形成多维动态的“一人一档”共建共享模式。通过该机制,家校社三方可通过授权查询档案信息,及时发现有潜在心理危机的中小学生,以及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持续的科学指导与评估。
心育课程:通过融合机制培养学生心理韧性
加强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心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渠道。如何全面提升和保证心育课程效果?我们分别以学校、家庭和社区为核心设计了心育课程协同融合机制。课程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各自特点分别展开,并融合三方力量共同推进落地。
一是以学校规范课程为核心,融合家庭与社区资源。学校规范的心育课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育专项课程,另一方面是心育学科课程。心育专项课程是指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专门心育课程,心育学科课程是指在学校所开展的德智体美劳各科课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要素,鼓励各科教师在学科授课过程中提升心育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将课程拓展到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中,以增强学校心育课程的实践性与生活化。
二是以家庭生活课程为核心,融合学校心育目标与社区心育资源。学校要结合各学段学生家庭生活的主要场域,融合学校心育目标与内容,开发诸如“家务劳动中的韧性体验”“同胞互动中的情绪韧性”等课程主题。家庭生活化心育课程要融合学校评价和社区拓展,通过校家社协同,以家庭生活为载体,学校加强指导与引领,同时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参与社区活动,丰富社区心育资源。
三是以社区活动课程为核心,推动心育课程活动化和社区活动心育化。学校要积极和社区保持沟通,开发以社区活动为核心的活动性心育课程,比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在社区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聆听劳模分享、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型劳动等,在此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韧性。
协同干预:全方位关注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内心脆弱的高危学生一般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显性的高危学生常会得到较为专业的持续关注,而隐性的高危学生因为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常常容易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对每一个心理高危学生进行有效关注与干预,需要建设“全时全程”的家校社心理危机联席干预机制,以减轻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全时”协同干预即高危学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以实际监护人为核心展开的协同干预措施。如孩子从起床到上学前,家庭和社区需要做到协同干预,避免一些孩子离开家庭后在社区流连、不去学校上学的情况发生。社区在上学时间如发现未成年人,要及时和孩子家庭沟通联系;学校要通过多员协同关注的方式保证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与干预。如通过同学、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老师、后勤、门卫等各方协同关注,为处于心理高危状态的孩子织密一张关注、保护与干预的网络。
“全程”协同干预分为二次评估、预警锁定、预警处置、进行转介四步流程。二次评估阶段需要心理老师联合班主任与家长,从心理韧性、危机事件、环境因素等多维度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二次评估;预警锁定环节,可通过心理档案查阅学生的历次普测数据和动态数据图,组成心理危机预警小组;预警处置阶段,家校社应形成对预警锁定学生的全方位监控,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变化可以依托共享机制实现三方信息同步,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学生出现突发行为;转介阶段,对已表现出严重心理危机和自杀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学校、家庭、医院联席干预。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需要家校社全域、全程和全员的关注、参与和支持,从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生态。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浩然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