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民政局及多个教育局相继公布了一批将暂停办学、面临整改、甚至拟终止办学的教育机构名单。在这一轮关闭潮中,超过64所学校与培训机构面临困境,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是当前教育机构集体停办的重要原因。从2014年到2023年,成都市的新生儿数量从20万暴跌至仅9.5万。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立幼儿园的数量却从2016年的1200所激增至2023年的1800所。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2023年成都幼儿园的平均空置率高达37%。一些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甚至出现了一个班里配备5个老师,却只有3个学生的荒诞局面。即便这些幼儿园能够招生满员,运营成本仍然难以承受,许多机构开始出现倒闭的危机。
政策调整同样对民办教育机构施加了压力。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民办学校被要求转为非营利性,资本套利的空间被缩小。仅在两年内,成都地区的民办小学和初中数量减少了18%,许多投资者被迫离场。以博骏教育集团为例,旗下多所幼儿园的关闭,反映了当下民办教育的窘境。
另外,民办教育的商业模式问题也暴露无遗。许多机构普遍采用“地产+教育”的模式,在生源下滑的情况下,面对高额的固定资产成本,许多教育机构如同被绞索束缚。某民办园在关闭后,因产权纠纷面临校舍闲置三年的窘境,相关费用拖垮了股东的财务状况。更有甚者,某些机构依赖于预收学费,一旦家长申请退费,整个资金链就会瞬间断裂。
此次停办潮还标志着教育市场中的信任危机。在2024年,成都家长对民办学校的信任度已降至41%,而70%的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公办学校。一位民办园园长坦言,现在即使发传单送鸡蛋,也无人问津,家长看到“民办”就如同见到毒药。这种信任的崩溃并非偶然,教育机构的信用问题导致投诉激增,家长们学会了利用国家信访局App来维护自身权益。
总体来看,成都的教育机构关停潮既是人口问题与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民办教育领域盲目扩张的后果。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而非简单跟风。通过多方核实、适度试错等方式,分散风险,切实保障孩子们的学习权益。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