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网名叫“晓华”的理发师“火”了。这位真名叫李静的湖南怀化理发师,“火”的理由很简单:网友发布的视频说,“晓华”能理解顾客需求,“听得懂话”——“留海短一点,别太短”“四周修一点,别修太多”,能“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
“听得懂话”,从行业的角度上说,就是要充分理解并充分尊重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却是我行我素。“晓华”的走红,正是因为她打破了理发业过去经常“自以为是”,为顾客强行设计制作发型,结果既贵又不好看的服务模式,让前来理发的人能够把关于自己发型的想象充分得到实现,满意而归。
视觉中国/供图
从人才培养的逻辑上说,职业教育是“接地气”的教育,其人才的输出方向必须也必定是生产服务一线,这就决定了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岗位后,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必须清晰理解服务对象的诉求,并在工作阶段实现精准转化。
“听得懂话”这个“接地气”的工作能力要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直观化的目标参考。
11月21日,2024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会上强调,要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让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听得懂话”,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认可。
只是,“听得懂话”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却并不容易。因为要想清晰了解并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之外,还要能够将这些需求及时地关联到专业知识领域。换言之,术业有专攻,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述未必是专业化的,往往呈现出的是碎片化和非知识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造成了需求信息的捕捉上难度重重。因此,如何能够将服务对象的需求收集好、理清楚,是一门大学问。
基于此,在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当心,除了讲授教材中的书面化知识之外,一定要给学生“开小灶”,把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深度糅合,通过案例讲解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进入社会生活的路径,懂得如何用社会化语言和服务对象讲专业知识。否则,在实际行业工作中,就有可能“鸡同鸭讲”,造成交流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评价。比如,在遇到老年客户群体时,银行前台服务人员的沟通理解能力就非常关键。有经验的银行,往往会安排能够听得懂方言、沟通能力强的职员专门来服务老年人群,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因为老年人说普通话的主动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和他们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必须会说方言。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专业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向,也应该充分考虑在地化因素,实现精准匹配区域服务需求。
当然,职业院校还应该尽量实现“开门办学”,增强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让大众了解学校办学的特点和专业的内容,降低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时与社会磨合的成本,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从毕业生工作服务时“听得懂话”,到大众“看得懂”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一旦这样的目标得以实现,那就既是教育中的一种良性互动,更是职业教育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