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全民教育、高等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快教育数字化落地实施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人才创新方面起着战略性关键作用。
彰显顶层设计“精气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
明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得以印发,教育部积极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2021年,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完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会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好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教育部统筹建设专题教育资源,并依托国家统编教材和用量较大的主要版本教材系统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
画出教育数字化“同心圆”
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重要意义。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事业,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全方位调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方式和管理发生创新性变革,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信息化步入快速发展期,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要求。
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比201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M以上,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1]
“十三五”期间,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全国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筑牢数字未来“压舱石”
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成果显著,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共建共享的资源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优质数字化资源有待整合和集成,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人员队伍尚未形成,推进教育数字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以数字技术服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性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在解决问题中总结出一套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方案,谱写出一幅教育数字化未来宏伟蓝图。
未来,我国教育资源更加平等化。中国未来必将建成人人平等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环境,随着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资源更多倾向于面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地区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数字化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信息化要素全面提升。
未来,我国教育环境更加智能化。鼓励发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利用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逐步普及专家资源,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普遍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信息化、创新化数字化改造。
下一步,应充分发挥科技对教育数字化研究的促进作用,不断拓展和深入各种新兴的创新型教育,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对探索实现信息化教育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加快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全面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实验平台等数字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二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强化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落实学生培养模式优质化、智能化、知识化、专业化,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数字化力量不断壮大,教学与学习方式持续完成数字化改造。
三是落实经费投入。制定教育数字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明确政府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多方投入,形成多渠道筹集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合理分配各环节的使用占比,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
责任编辑:婷婷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