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中教授的成长之路堪称传奇。从一名乡村教师到学术鸿儒,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本期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平中教授的学术世界,感受他如何在巴蜀文化和儒学研究中开创新的篇章。
自强不息:从基层教师到学术鸿儒
刘平中教授的学术之路始于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初中毕业后,他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在自贡荣县的一所偏僻小学任教。在这段基层教学经历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坚定了追求学术理想的决心。
在同事的影响下,刘教授决定通过自学考试提升学历。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取得了专科学历,并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本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甚至自学了英语等科目,最终成功获得本科学历。
随后,他被选拔到高级中学教高中语文,三年后考入四川大学,师从苏大刚教授,攻读历史文献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先后跟随谭继和先生与项楚先生做博士后研究,主攻文化学。这一系列的学术经历,使他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体系:一是以孟子学为核心的儒家哲学,二是以巴蜀文化为拓展的文化学。
深耕双域:立著传世承学
在儒家哲学领域,刘教授完成了约7万字的历代孟子学文献整理,并对晚清学者刘沅及其《孟子恒解》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收录于唐明贵先生主编的著作中,该著作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在巴蜀文化学方面,他围绕刘沅申请了四川省社科项目,开启了文化学研究之路,并先后获得两次四川省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包括五部专著:与刘沅研究相关的《孟子恒解》评注、研究宋代清官赵抃的《赵抃清北文化思想研究》、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李调元与清代儒学复兴研究——文化自觉与自强》、《锦江书院与“石室流风”》以及探讨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作用的《心思与心智: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研究》。此外,他还主编了《四川简史》,该书入选四川省十大文化工程,作为干部教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他还发表了12篇以上与巴蜀文化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经世致用:践文兴邦惠民
刘平中教授的科研经历与其学习经历紧密相连。他从儒家经学入手,遵循川大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路径,逐步扩展到史学和文化学。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他的研究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刘教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例如:重庆市奉节县的乡村振兴案例打造、荣县县城的文旅规划、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清白文化纪念馆建设以及成都市的清北理论家风档案馆建设等项目均是刘平中教授主持或参与的,以文化研究服务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薪火相传:弘文育才启新
刘平中教授在成都师范学院任教后,从研究转向教学,深感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他不仅传播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和知识融入教学,通过实例和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在谈到对有志于从事巴蜀文化学和儒学研究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和期望时,他说:“学生首先要热爱所学,深入了解儒学经典和历史上的大儒哲学精神,从经典入手,以敬畏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他认为,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规范,是国家共识、文化共识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支撑。巴蜀文化根植于儒家文化,历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学生应以振兴巴蜀文化为己任,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刘平中教授的学术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从基层教师到学术鸿儒的跨越式成长。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醒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创新的篇章。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